焦慮似乎成為了當下我們生活里的關鍵詞。封控期限不明;生活空間受限;每天早上起來總是有些“emo”;聽課做題效率受阻,時不時地還有人傳言這場我為之投入了大半年的考試有取消之虞。
在焦慮的面前,無非是兩種態度:
flight or fight
有的同學會選擇逃避。躺平總是最舒服的選擇。日子可以悠悠地度過,一切煩惱的終局不必細思,身邊需要的只是一些吃喝玩樂的干擾。
但我們相信更多考插的同學會選擇去面對。
焦慮本是人生常態。一切未知的結局總會帶來焦慮。焦慮證明了,我們的身體已經在嘗試適應這一未知帶來的挑戰;它在暗示我們:“我焦慮,是因為我在準備應對!”
但焦慮本身并不能帶來問題的解決,我們還是要化焦慮為一種良性的前行動力。
有心理學家認為:在焦慮源面前,孩子比成年人,尤其是老人更加有積極的表現。也許這是因為年長的人更以宿命論的角度看待焦慮。悲觀者也會嘗試面對焦慮,但他們是沒有熱情的,他們茫然地勞累,喪失了對過程本身的熱情,而熱情本身是最能解憂的東西。而就孩子而言,焦慮是好奇心帶來的渴望,每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中,不確定性是最大的良藥,驅使他們不斷地提問,認真地觀察;那種在過程中極致的參與,也即是焦慮的升華。曾有一對父母帶著獨子周游世界。在探險亞馬遜河的時候,有一夜孩子身上被兇猛的蚊蟲叮了幾十個包。母親非常焦慮地詢問孩子是否想立刻放棄旅行,回到城市。沒想到孩子的好奇心壓倒了焦慮。他對母親說:如果現在放棄了,明天我就沒法捉到食人魚做成美味的燒烤了。
在焦慮的面前,我們其實無論長幼,都應該有些應對的小智慧:
首先,要嘗試和焦慮和解。畢竟焦慮,壓力都是人生常態。一定程度的情緒波動,吐槽,都是可以接受的。但需要明白的是,散發負面情緒本身只是應對焦慮的權宜之策。
其次,要明白自己的責任。還在人生成長期的同學們,對壓力的承受能力也表明了自己對自己的生活有多大的責任心。畢竟我們的壓力目前主要是來對自己的未來的擔憂,它是可以也應當被承受的;因為,生活最終會讓長大的我們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負責,為他們承壓乃至奉獻。
但是要時常提醒自己,我們的大腦不是能無限容納負面情緒和認知的容器,要適當地把自己的專注力轉移到正面積極的事情上,從小事上安排自己的行動計劃;而這種步步為營的規劃,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,也是我們描繪自己人生愿景的第一步。
網上這段時間流行著“青春才幾年,疫情已三年”的說法,我們難免為之感嘆,為之焦慮。但相信自己,焦慮只是更多可能性的前奏罷了。如果現在是青春的谷底,那么后面就是一路向上了!最近科興傳來了好消息:幾年前一些考插理想未滿的同學,2022考研逆襲上岸了!有同學笑著說,有了考插一年的歷練,覺得考研沒那么的艱難了。
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;所有的焦慮,如果我們勇敢面對,慎行而成長,最終無論是什么樣的結局,都會是人生的一筆饋贈。但希望在烏云下趕路的少年,能在焦慮之余,更多去微笑地面對這個世界。因為有人說過: 如果你笑對這個世界,這世界就會眷顧于你!